「鱸魚千頭酒百斛,酒中倒臥南山綠」。在很多古詩詞中,都能看到鱸魚的身影,由此可見,早在千百年前,鱸魚就以其獨到的風味名揚天下。直到現在,鱸魚也是人們餐桌上的常客,一道簡簡單單的清蒸鱸魚,就能饞到無數人。
雖說大家對鱸魚不陌生,但說到怎樣挑選鱸魚,不少人卻是一臉懵。比如問大家, 買鱸魚,選「小肚子」還是「大肚子」?相信能說出答案的人并不多。不同的鱸魚之間,區別還是很大的,弄明白再買,就不容易花冤枉錢吃虧了。
下面,就跟大家說說挑選鱸魚的話題,一起來看看:「小肚子」和「大肚子」鱸魚,有啥區別?選哪種好?買鱸魚時,有哪3條萬能法則?最后,還有1道冬季鱸魚美食分享給大家,相信看完此文,會對你有所幫助。
鱸魚其實是一個魚類的統稱,旗下還有不同品種的鱸魚,比較常見的有4種,分別是海鱸魚、松江鱸魚、加州鱸魚、河鱸。 除了有品種之分外,鱸魚里還有體型之分,如有「大肚子」鱸魚和「小肚子」鱸魚。
去海鮮市場挑選鱸魚時,判斷口感好壞有個很直接的依據,就是看鱸魚的肚型。
鱸魚屬于生性兇猛的魚類,多以河流中的小魚小蝦為食物,并且運動量較大,行動敏捷,因此即便長勢好,也不會出現全身瘦、肚子大的情況,最多是整體看上去比較肥厚。
肚子比較大的鱸魚,跟后天的喂養方式有關,一般是為了加速其生長,被人工喂養了過多的飼料所致,導致肚子的大小跟體型不成正比,顯得尤為凸出。
因此,「小肚子」和「大肚子」鱸魚的區別,并不在于魚的品種上,而是跟后天的培育方式有關,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它們的品質和口感。
通過上面一番對比,相信大家對這兩種鱸魚選哪種好,心里也有了答案。
「小肚子」的鱸魚,屬于自然生長的鱸魚,其兇猛的性格,就決定了它的日常運動量不會小,肉質自然會更緊實,吃起來也會更香。特別是那些整體輪廓肥潤的鱸魚,魚肉鮮美飽滿,味道會更好。
「大肚子」的鱸魚,大多屬于人工喂養不當的鱸魚,因為「揠苗助長」的原因,給鱸魚喂了過量的飼料,導致其行動不便、運動量較少,肉質自然就會比較松,吃起來就沒那麼香了。
如果在「小肚子」和「大肚子」鱸魚之間做個選擇,建議大家最好選「小肚子」鱸魚,口感上要更勝一籌。
①魚眼不要渾濁
判斷魚是否新鮮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,就是看魚眼。新鮮的魚,魚眼一定是清澈透亮的,并且不會凹陷進去。如果魚眼看上去非常渾濁,還凹進去,這樣的鱸魚建議別買。
②個頭不要太大
挑選鱸魚時,有些人認為個頭越大越好,因此專選大個的鱸魚,結果回家后下鍋一烹飪,口感卻不是那麼一回事。
好吃的鱸魚,個頭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,一般在1.5斤上下最好。個頭過大過重的鱸魚,長的時間過長,肉質不夠嫩,蒸的時候也不好蒸;個頭過小過輕的鱸魚,長的時間較短,肉質不夠肥厚。
③尾巴不要泛紅
鱸魚尾巴的毛細血管特別脆弱,當魚身受到傷害時,最先體現在尾巴上,其顏色會變紅。因此,如果看到鱸魚的尾巴發紅,說明這條鱸魚受過傷了,雖說里面的魚肉可能沒變質,但從口感上來說,可能會略遜一籌。
食材準備:新鮮的鱸魚1條(1.5斤左右)、生姜適量、小蔥1根、食鹽適量、料酒適量、蒸魚豉油適量
1、鱸魚洗凈,用廚房紙擦干表面的水分,兩面各劃幾刀,塞入姜片,再抹上少許食鹽和料酒,腌制15分鐘;
2、將鱸魚放入蒸鍋中,蒸盤上墊層姜片和蔥段,冷水開蒸,中大火蒸8分鐘,關火取出鱸魚,將蒸出來的料汁倒掉,再淋上蒸魚豉油即可。